烂尾楼“无期徒刑”的几个痴心妄想
发布日期: 2022-07-22
白首上一篇解释清楚了:烂尾楼本质上是结构性封顶的建筑。
➤ 半成品也有价值,但无法正常兑现
下占了地皮,国有建设用地本来就是价值,上有钢筋混凝土,土建部分至少一半完成了。也因此,理论上讲,虽然没有达到居住的标准,但土地加建筑的在建工程本身价值并不低,总销售额10个亿的楼盘,到这里至少可以值4~5个亿。
问题在于价值兑现很难。
作为购房者来说,没有竣工收房就没有小产证,而且就这么个工地,二手房市场普通购房者是不可能去接盘的,交易中心也没法过户,小产证没有呀。
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建工程被另一家开发商给收购了、继续建筑完成直到完全竣工,哪怕品质感打折的竣工也好。
➤ 收购款一次性支付额过高,大多数不会有下家接盘
理论上讲,花5个亿去收购一个值5个亿的在建工程资产,并没有亏,甚至3-4个亿就可以折价收购。
这种事儿有,但是从全国总体来算,很少。
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一个开发商把在建工程最终的收入、也就是房屋销售的总额全都拿走了。
而收购一个项目一旦成功,下家第一个事情就是面对债主,上一个开发商欠的各种垫资款得先替他还了,这个工程才能继续做下去。意味着留下来的负债都要通过收购款 “一把还清”:至少一半的土地款、原材料供应商、建筑公司人工费、销售代理行、广告公司等等,也就是收购款一次性至少掏出4个亿。
经过上一篇白首的解释,大家应该能明白,开发商如果从拿地开始就运作一个销售额10亿的住宅项目,自己掏出来的启动资金只需要大概2个亿。
掏2个亿就能搞一个新项目,还是花4亿搞一个全城臭名昭著的烂尾盘?你是开发商,你怎么选?
有那4亿现金,去搞2个新项目不香吗?销售额和利润都翻了2倍,而操盘难度低很多。

➤ 第二个影响烂尾楼被收购的要素是:整个楼盘的体量
纵然折扣入手、有大利可图,但如果体量过大、也就是吃进的时候前期一次性要付的钱过多,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房企有实力去吃咯。
要知道,在很多三四线城市,房企拿地时候可是信心满满,50万方以上建筑面积的楼盘多了去了,100万方的楼盘也不少见。虽然烂尾是要达到“结构性封顶”门槛的、不大可能是整盘烂尾、多半只是其中的几期烂尾、剩下的地皮还没开工呢,但绝大多数收购,是把烂尾的在建工程和剩下长草的地皮一整锅打包收购的,这可要花老多的钱了。
房地产行业整体趋好的时候还行,大家有这胆量、或许也有这个余钱。但是房地产整体趋势不好的时候,各家企业都采取战线收缩模式,尽量避免大笔资金的支出,那么收购烂尾楼盘这种一次性投入相当于自己开发2个同体量楼盘的事就没人干了。
➤ 第三个影响被收购的要素就是上家房企的司法纠葛和债务关系
如果太过麻烦,涉及三角债、四角债,债权人到底有多少还不清晰的,中间环节还有些企业已经倒闭注销了、有些人卷款跑路到国外生死不明了,那这种头疼的事儿一般也不会有人去碰——就连打官司都打不起来啊!
当然在建工程被收购也是有的,只是不多而已,必须、一定有某些特质才会被收购、从烂尾起死回生。白首下一篇继续讲。

➤ 最盲目的痴心妄想:地方管理层接盘、把房子造完
这事儿不方便多说,不过大家想想,银行总是亲生儿子吧?有顶级管理层的银保监会和央行亲自管理。
几十万储户存在银行的储蓄存款都不会给你全额兜底,一个楼盘就几百、千把户的自然人业主,中间还隔着一个企业法人主体——开发商,而且还是有限责任的项目公司,妥妥的民事经济纠纷,就跟健身房办充值卡老板跑路的一样,有问题你们打官司去,有没有资产可以被执行看老百姓自己的造化了。
地方财政要为在地经营的企业买单?确实没这道理,要不然还要企业法人干嘛呢?总不能赚钱了算企业的、亏钱了算地方财政的吧?于法于理于情都说不过去的。
一个省几千万人缴税,最后贴补给了几百户被开发商骗了钱的人住新房子,享受是你的、升值是你的、亏钱倒要其他人买单了,绝大多数缴税的老百姓可不答应啊!
地方管理层最多也就是“居间协调”,敢闹事的,铁拳教育、红码赋予。
在经济下行或者说房地产市场下行的时候,烂尾楼不可避免。而且虽然在建工程还挺值钱,但对于绝大多数房企来说,收购一个名声已经坏掉的烂尾楼、真不如直接开发2个新楼盘。

袋鼠安家|一手咨询业务




2022年7月每周五
活动安排法拍房专题
7月份,这4场法拍房专题活动安排如下:(每周五晚的线下活动)
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
报名参与活动吧~
★ 精品推荐 ★
◀ 8.5折得标的喜悦,却在3小时后,只剩下惊恐,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!!!
◀ 我在上海买了一套法拍房——记我在上海买房的这3个月!!!
更多精彩,请关注
袋鼠安家视频号
袋鼠安家 KANGAROO ESTATE
